第214章 殿试_大明第一贡生
七星小说网 > 大明第一贡生 > 第214章 殿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14章 殿试

  第214章殿试

  三月十五。

  殿试日。

  一早天还不亮,参加殿试的三百名考生,便要提着自己的考篮,一并前往午门之前,列队等候从左掖门进入皇宫,到奉天殿之前的宽阔广场上去参加殿试。

  张周作为会试的会元,列在三队人中最左侧一队之首。

  在殿试之前,没有人会去熟络关系,一切也要等殿试结束之后,所以当天宫门前也很安静,每个人都是跃跃欲试。

  一直到天蒙蒙亮时,在由礼部官员清点核对了在场考生的姓名、籍贯等信息,确定人都已到齐之后,众考生才开始入场。

  当天殿试读卷官并不会到考场,考生穿过一道道宫门,到奉天殿之前时,已有三百张案桌摆在地上,当天只要不刮风不下雨,考生就要在这空旷的地方完成考试,比之在贡院四面有墙的地方考试,这里虽然空气好,但大问题就是当天不能吃喝,甚至如厕也不行。

  就算是拉尿在裤裆里,殿试也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。

  案桌很矮,本来考生应该是跪在地上参加殿试的,但到弘治年间,殿试一概都给考生提供软垫,考试时也不必跪坐,就算是盘膝而坐也行。

  ……

  ……

  就在考生准备得到殿试考题时,朱祐樘等君臣已抵达午门,完成当日的朝议。

  因为皇帝会亲御奉天殿出题,当天的朝议也会从简,有大事会奏,没有的话基本上说几句就结束。

  当天朝议也就只有一个内容。

  是一边火筛和鞑靼小王子各派出使节到京师,已将要抵达居庸关,却是在延绥等处仍旧有鞑靼人活动的迹象……鞑靼人最初是怕明朝乘胜追击,以王威宁带兵杀出草原的,但随着之间过去,连鞑靼人也发现王威宁就镇守在偏头关不走了。

  而他们在草原上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,这时候就算不劫掠大明城关之地,草原内部的以大欺小等事还是在继续发生中。

  偏头关有王威宁,他们不敢靠近,可别的地方又没有这般的煞神,该骚扰还是要骚扰。

  “西北就不能消停两天吗?”

  朱祐樘很生气。

  一边是王越取得大捷,震慑草原群狼,一边草原群狼还继续来叼食。

  现在不但是大臣不会同意让王越主动出击,连他这个当皇帝的也不敢,而草原那群饿狼似乎也看出大明朝的边军就是守着边陲一亩三分地,最后的结果是……偏关一战结束,一切照旧。

  皇帝还想以这场仗来奠定西北的局势,现在看来也是想多了。

  “着兵部再行拟定西北用兵方略,鞑靼使节能不见,便不见了!让他们回宣府,赐还吧!”

  朱祐樘现在也没必要去哄着草原那群饿狼。

  不是说你们派使节来见,朕就稀罕见的,你们不是来臣服的,不过是来跟明廷虚以委蛇的,朕既然不打算重开边市,也不稀罕你们那点贡品,也不准备回赠伱们什么,那你们就早点滚蛋!

  兵部侍郎王宗彝道:“陛下,火筛有上表,提出要以贡马等,换其义子敕还。”

  在朝臣看来,达延汗的诉求可以不加理会,但火筛那边还是稍微重视一点。

  我们要“以德服人”,打赢了他们,就该把火筛的干儿子送回去,如此也算是对草原进行挑拨离间,让火筛感念大明的恩德,服教化之后去跟达延汗内部纷争。

  “为何要敕还?便以其为质子,若火筛再来犯,斩之!便这么回了火筛派出的使者。今日乃廷对之事,无他事退朝吧!”

  朱祐樘硬气的表态,让大臣感受到这位曾经以仁孝治国的皇帝,跟以往有极大的不同。

  ……

  ……

  朝议结束。

  朱祐樘要乘坐銮舆往奉天殿去,主持殿试。

  今天比以往任何一次殿试,都让他期待。

  主要因为今天也是张周考殿试的日子,他甚至不打算只躲在奉天殿内,他准备将御座设在奉天殿之前,甚至要在考试之前,跟在场的考生见见面。

  “都到了,陛下。”萧敬负责锦衣卫维持秩序的事,先前就没去听朝。

  在皇帝銮驾行到半路,萧敬便过来跟皇帝说明。

  朱祐樘笑道:“秉宽在最前面吗?”

  “是的陛下,张先生是会元,理应在前,奴婢还让人将他的案桌往前稍微挪了一步,如此便可在所有考生之前。”

  萧敬为了迎合皇帝,也是有一手的。

  张周如果是在前排,那也只是跟别人并列,为了凸显张周跟别人不一样,他的案桌还要再往前。

  这就叫待遇。

  “嗯。”朱祐樘微笑着点头,“朕心中期许已久!移驾前往。”

  ……

  ……

  奉天殿前。

  皇帝亲临,并设了御座。

  三百名贡士各自将自带的笔墨和镇纸等都摆好之后,起身,准备给皇帝行礼。

  殿试之前,考生要膜拜皇帝,以体现出是天子门生。

  随后由台阶上的太监,宣读皇帝的旨意,先体现出对考生的礼遇,随后第二份,就是当天的考题。

  “让他们都回各自的位置,开始吧。”

  朱祐樘没拘泥于形势。

  在他跟萧敬做了吩咐后,殿试正式开始。

  发卷。

  明朝从乡试开始,所有的考卷都是印刷出来的,并找人提前检查过,所以考生无须听清楚宣读诰敕的人到底在说什么。

  张周坐在前面,抬头就能看到皇帝。

  而此时朱祐樘也在笑看着他,君臣之间第一次这般泾渭分明,却也带着几分亲和。

  名义上,君在上而臣在下,但其实是朋友,朕是来见证朋友中进士的。

  ……

  ……

  “制曰:朕惟自古圣帝明王之致治,其法非止一端,而孔子答颜渊问,为邦但以行夏之时、乘殷之辂、服周之冕,乐则韶舞,为言说者,谓之四代礼乐然,则帝王致治之法。礼乐二者足以尽之乎?

  “宋儒欧阳氏有言,三代而上治出于一,而礼乐达于天下,三代而下治出于二,而礼乐为虚名。当时道学大儒称为古今不易之至论,今以其言考之,上下数千余年,致治之迹,具在可举而论之乎。”

  “夫三代而上,无容议矣,汉高帝尝命叔孙通定礼乐,负鲁两生不至,谓礼乐积德百年而后兴。厥后三国分裂,其臣有诸葛亮者,而世儒乃或以礼乐有兴,或以庶几礼乐许之,盖通与亮之为人,固不能无优劣,要之于礼乐,能兴与否,亦尚有可议者乎。”

  “我国家自太祖高皇帝,以神武创业,圣圣相承百有余年,礼乐之制作,以时以人宜无不备矣,然而治效之隆未尽复古,岂世道之升降不能无异耶,抑合一之实,犹有所未至耶。”

  “朕祗承丕绪,夙夜惓惓欲弘礼乐之化,益隆先烈而未悉其道,子诸生其援据经史,参酌古今,具陈之,朕将亲览焉。”

  ……

  ……

  殿试题目,张周发现,与历史上别无二致。

  会试被他提前“泄题”,导致题目全改,但殿试题目显然是早就有定案的,没有因为他的出现而出现更动,至于这题目是出自于谁,张周也无须知晓。

  这道策问。

  是经史策,论的是“礼乐教化”,或者可以称之为“礼乐治国”。

  题目分成五部分。

  第一部分是讲孔子利用“答颜渊问”,引出礼乐治国的典范,所谓的礼乐,就是以规矩治国,什么身份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,配什么样的乐,不同人之间的接触,用符合自己身份的礼。

  第二部分是欧阳修所论述的古代礼乐治国的情况。

  三代而上,说的并不是夏商周,而是尧舜禹这三代,讲的是古圣人治国,全是靠礼乐,而到了三代之后,有点“礼崩乐坏”的意思,以规则来定刑罚,礼乐治国就成了虚名。

  第三部分是论述从汉高帝到明朝之前“上下数千余年”在礼乐治国方面的得失,提到了两个关键人物和他们的事迹,一个是“叔孙通定礼乐”;一个是“诸葛亮礼乐有兴”,自古对于诸葛亮辅佐阿斗的事,被认为是礼乐教化的典范,所以拿他作为例证。

  这道考题也没有对叔孙通和诸葛亮二人的事做定论,提出“亦尚有可议者”,意思是只提出这两个人,你们考生还是要论一下礼乐兴国是否有可行性。

  叔孙通定礼乐时,尚且有鲁二生不知时变,你们考生不会认为这其中就没有可商榷的地方吧?

  到第四部分,那就关键了,从明太祖开始,论述本朝礼乐之治的得失……或者说只有得,没有是失。

  客气点,说是得失,但考生不能不识相。

  大明治国那是传自天意,怎可能会有做得不对的地方?就算可能会有被人非议的点,那也一定是小人不知其义,恶意中伤……乃乱臣贼子也!

  第五部分是说,朕出这道题目,就是因为一直在思考礼乐之治的事,一直想参透其中的奥秘,也偶有一些所得,今天出此题目,就是跟诸位卿家一起探讨一下。

  你们要“援据经史,参酌古今”,写一篇文章来论述一下,要把上面所涵盖的五部分一一都论述清楚,不要有错漏的地方。

  说朕会亲览,其实是个托词,皇帝看不看是另一回事。

  殿试考题嘛,理论上皇帝都会看,但看几份,就不是你们考生需要关心的。

  答题吧各位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xc11.com。七星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qxc11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